豐田神社

豐田三村的信仰中心,日治時期的完整遺跡

  豐田神社(現稱碧蓮寺)位於豐裡村(日治時代豐田移民村中里所在地)南方接近豐坪村(日治時代豐田移民村大平所在地)交界的地方,日治時代森本聚落所在地。

  原為原日治時代,供當時日本移民日常參拜心靈感化及精神寄託之太皇神社。台灣光復後次年(民國三十五年),豐田三村的居民聚會決議,將神社原址改奉佛祖「釋迦牟尼佛」及「不動明王」神位,並於民國三十六年決定將該神社暫時命名為「豐田碧蓮寺」,以取其宏揚佛理、信眾潔身自愛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意。

  寺的南面是一片桂竹林,寺門朝北,門外龍蟠樑柱,雕工甚細;兩隻狛犬踞寺而伏,傳達了此寺原為日本神社的信息;其旁另有一對石獅子,乃戰後所置;兩對異民族的鎮廟獸和平相處,呈現臺灣民間文化的雜揉性格。墀階外是茄冬樹與榕樹交錯而植的林子,林子的西北方是豐年臺,原有一株百年巨松迎天挺立,松下為洗瞼臺,供香客洗面淨手之用。惜因老松染蟲生病,已然枯死。附近有一塊開村三十周年紀念石碑,上面刻著「昭和十七年六月,開村三十周年紀念,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書」;再往前行,朝山道左右站立著日本石製宮燈(御神燈)數對,燈孔呈日、月與方形。本來宮燈有數十對,由寺門延伸而出,至橋頭蓮花池畔止。後來為了建豐年臺,毀掉部分,燈柱節節而斷,只餘燈罩留存,乃倒置為桌,植於茄冬樹下,以為下棋、品茶之用。豐年臺原建於寺門前方正中,即水池處,因有礙寺觀,其後移往西北角,原處改為水池。1990年代以後,碧蓮寺整建,回復古風,倒置為桌的石燈重行樹立,今日所見較低矮的石燈即重建部分。

【豐田神社歷史沿革】

  豐田神社於大正三年(1914年)12月獲准興建,於隔年1月完成本殿、拜殿與鳥居,6月5日舉行鎮座式,例祭日亦定於這一天,但因此時為農忙期且天氣炎熱,於大正十一年(1922年)將例祭日改為10月25日。

  二次大戰後,豐田神社建築在民國三十五年(1946年)年底改供奉釋迦牟尼佛及不動明王,隔年暫定改稱「豐田碧蓮寺」,於佛誕節、中元節、下元節舉行祭祀活動。後來原神社建築於民國四十七年(1958年)7月毀於溫妮颱風,之後當地居民就地取材蓋小屋繼續供奉釋迦牟尼佛及不動明王,民國五十年(1961年)參考宜蘭縣羅東鎮東山寺新建大殿,次年3月落成並增祀五穀爺,正式定名為「豐田碧蓮寺」,不久又擴建地母娘宮、媽祖娘宮。

【豐田神社鳥居】

  豐田神社坐南朝北,與其他臺灣的神社坐北朝南的方位不同。目前神社拜殿已改建成碧蓮寺,於豐裡村中山路與民權路交叉口留有一座改為該寺山門的鳥居,自鳥居往南為昔日參道,而在碧蓮寺還保有狛犬與石燈籠,此外還有臺灣總督長谷川清署名的「開村三十週年紀念碑」。

※資料來源:花蓮觀光資訊網/維基百科